行者集團2005年到2009年發展戰略是:建立全中國最大的太陽能的裝備企業;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生產板基地若干;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若干,并且實現與國家的電網并網發電。
行者集團目前涉及的領域,包括太陽能的光電制造業,大型太陽能發電廠的建設,現代建筑的節能設計、現有建筑的節能改造。目前行者集團涉及的領域還包括弱電與節能。作為行業的第一品牌,我同時兼任了北京安防協會的副會長,中國防偽的協會的顧問,特別是2008年CCI系統的建立,已有50000家客戶。集團擁有幾十項世界水平的高新技術專利。集團的生產基地總規模是800億元人民幣產量的人群,渠道價值估價為300億元人民幣。
太陽能的生產和制造對國家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剛剛發生的四川地震災難,行者集團在15日就把太陽能的裝備站安裝到了四川的重災區綿陽的北川縣,在下雨的陰天都可以發電,使得他們可以完全用電。有了這樣的支持,我們可以支持所有疾控中心的電腦、手機等等重新恢復工作。
行者太陽能光電子項目,對于傳統的晶體硅電池是一次革命性的能源,傳統的晶體硅電池只能在強光下發電,比如說在北京地區在中午可以穩定發電,而在早晨我們在“鳥巢”對比實驗的時候,八九點鐘的陽光下發電起伏很大。現在行者的非晶硅的電池和納米的電池,已經可以做到9%的生產率和12.5%的納米太陽能電池生產率。而且在這樣的項目上,它已經可以使得在發電總量上面已經完全不遜色于晶體硅,新一代的電池納米硅加晶體硅電池是從清晨到傍晚。項目是以玻璃為主,而全世界45%的玻璃是由中國生產的。
隨著生產發展的空間擴大,建設的速度完全是可以通過滾動式的發展。比如說一開始是芯體規模,經過了一期、云開(Kaiyun)二期、三期的滾動式發展來達到。我們講的滾動式規模是可以極大地利用我們的管線的設施使得我們的生產成本最優化。從現有的很成熟的方案可以看到,經濟規模應該發生在500兆瓦或者是更大的。和以往的制造成本來講,行者集團做的新的電池是最高效的能量也是最優秀的電池。到2025年整個能源需求會擴大1倍,會創造10萬億元的投資規模,這是巨大的市場空間。
薄膜技術是大概有三個專業的技術:第一個是納米硅加晶體硅、非晶體硅電池,這是一個具有很高能效,現在已經大量的產業化了。在更大的最多層的彩虹結構的地方,電池是可以做到60%的效益。所以它是基于物理學的理論做的,不是傳統的電力,云開(Kaiyun)是通過把電子加快最后進行推動。可以做到18%甚至是20%,或者是60%,效率遠超于工業革命里面任何能源的效率。第二個類型是CACX,這種電池運用了銀粒的元素,是有巨毒的。這些因素也決定了CACX的電池有環保的隱患,所以唯一可持續的是納米硅電池。而納米硅電池需要很高的技術,需要科學家的參與。是線的管線精密的工藝完善。
所以只有像行者集團這樣掌握自主核心技術的單位,才可以把自己的設備開發工具不斷連續升級。我們還有一個重要的數據跟發改委共同計算過,即各種能源花費的對比,對于在陽光燦爛的廣東省,發達地區有人才但缺乏煤礦,資源都在西部地區但是經濟不發達,這樣是不平衡的。以火電來說,同樣是1000瓦,投資需要3000元人民幣,運行成本是每千瓦2毛錢,發電成本是2.3毛錢。而且煤電的價格已經連續漲價了,這使全行業處于虧損的情況。水電是要投資1千瓦是6000元人民幣,中國的投資更高,折舊是20年,大概成本年發電是5500個小時,因為有防洪的成本,最后是要8分錢一度電。核電是1.4毛錢的發電成本,風電發電成本是2.1毛,風電還有其他的費用,所以很高。我們現在已經能做到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做到一瓦是按5美元計算的線毛錢人民幣,如果是按照生產成本3.8美分一千瓦的線萬的水平,這個水平超過了核電、水電,是最有效的能源。
行者集團希望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在不久的將來以跳躍式的發展進入500強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