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人卻花了比三峽大壩多20倍的價格,不僅將沙漠變廢為寶,還種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
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61.1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存在著荒漠化問題。
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荒漠化問題嚴重,也就意味著沙塵天氣會頻繁發生,我國部分地區,多年來,深受沙塵暴和沙塵污染,過的苦不堪言。
20世紀初,生活在荒漠邊緣的人們如同在黃沙中筑巢。沙子不僅占據了凳子、灶臺,甚至滲透到吃飯的碗里、被窩里,乃至頑皮的鉆進了頭發縫隙。
沙塵污染時,即便是高樓大廈林立的城市也難以幸免,遭受了來自荒漠的不可避免的打擊。
雖然我國沙塵天氣發生的頻率逐年下降,但其發生的強度逐漸升級,范圍也逐漸擴大。
經過9年,臺灣歷史上最強沙塵侵襲,使得高達508米的101大樓淹沒在濃霧中,全臺灣空氣微粒懸浮數值超過100,達到不良狀態。
這一景象預示著我國荒漠化問題的嚴峻。盡管沙塵天氣次數減少,但其對經濟和人類日常生活的影響卻不斷增大。
2021年一季度,沙塵天氣導致大陸區域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000萬,路面能見度低導致的道路事故頻發,連霍高速成為沙塵天氣下多次追尾事故的發生地。
為了改善荒漠生存環境,人們開始在荒漠地帶種植防風固沙的樹木。然而,早期的荒漠還未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每一棵樹苗的生存成本高達數百元。
這一方法固若金湯,樹苗雖然被護住,卻存活率極低,幾十棵下都難有一棵存活。
企業家們認識到,治沙必須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進行,光伏發電技術應運而生。這種新型的治沙方式不僅能夠防風固沙,還能夠充分利用陽光資源進行發電。
這種“治沙、光伏、生態、產業”平衡驅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成為了人類追求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在這個新的治沙時代,企業家們投入了巨資建設光伏發電站,努力將黃沙變為金沙。
光伏發電技術的誕生源于“光生伏特效應”,這一奇跡始于1954年,由美國兩名科學家首次成功制造了實用的單晶硅太陽電池,從而開啟了利用太陽能轉化電能的光伏發電技術的時代。
光伏發電系統主要由太陽電池板、控制器和逆變器三大部分組成,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將太陽能直接轉變為電能。通俗易懂地說,就是通過太陽能發電,實現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利用。
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現代工業的迅猛發展,傳統燃料能源供不應求,全球能源危機愈演愈烈。為改善能源危機,人們開始尋找可持續再生的新能源,而太陽能、水能和風能成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
太陽能在日照充足的荒漠地帶表現得尤為突出。在那里,太陽能不僅是最好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具有廣泛分布和充足的特點。這使得太陽能成為治理荒漠、改善環境的有效手段。
太陽能光伏板可以鋪設在荒漠地表,發揮其強大的發電潛力。著名企業家王傳福曾提到,只需鋪設1%的沙漠面積光伏板,就足以滿足全國的用電需求。
考慮到中國有著14億人口,2022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86372億千瓦,這一技術的潛力不可小覷。
環保是當代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在21世紀后,由于科技發展,大氣層遭受破壞,人們對綠色環保的意識逐漸增強。太陽能作為綠色環保的新興能源備受矚目。太陽能資源豐富、分布廣泛,相較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不僅能滿足能源需求,還是一種環保資源。在沙漠地區,太陽能發電不僅能治理荒漠,還能充分利用干旱、高溫的天候條件,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隨著光伏發電技術的逐漸普及,人們逐漸發現這一技術帶來的好處不僅僅停留在發電方面,更是在全方位帶動著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長期依賴煤電作為主要能源,但受限于有限的煤礦資源和環境污染問題,人們開始尋找替代方案。
隨著太陽能發電技術的逐漸成熟和成本的下降,光伏發電成為可持續、無污染的新型能源,逐漸取代傳統的煤電。
在沙漠地帶,利用太陽能發電時,如何保護太陽能板免受沙塵覆蓋成為一個關鍵問題。
光伏發電基地的管理人員定期使用水清理太陽能板,同時將沖洗太陽能板時產生的水資源二次利用,供給板間種植的綠植。這一板上發電、板間種植的模式,不僅保證了光伏發電效益,還有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
為了防止板間種植的綠植過度生長影響太陽能板吸收陽光,人們引入了家禽養殖,以人為干預的方式維持生態平衡。
這一生態系統的構建,不僅提高了光伏發電的可持續性,還吸引了更多企業家投身中國的荒漠化管理。
在中國的荒漠化治理工作中,光伏發電技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通過治理項目,截至2019年,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重度荒漠化和極重度荒漠化土地減少顯著。
光伏發電技術的引入,讓荒漠地區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中國一直以來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而得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太陽能發電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2022年底,中國國家發改委發布計劃,將在西北荒漠地區建設總裝機容量達4.5億千瓦的風電光伏基地。
這一消息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震驚,因為它相當于三峽大壩發電總裝機容量的20倍。
當這一基地建成時,我國的可用能源將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這一舉措不僅為能源供應提供了巨大的潛力,還為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提供了可能性。
光伏發電的優勢不僅在于能源產出,還在于其多功能性。除了防風、鎖水、治沙等環境效益外,光伏發電站還具有旅游和商業價值。例如,在達拉特旗光伏基地,一座由19.6萬塊光伏板拼成的“駿馬圖”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板圖形電站。
這一獨特設計使其成為知名的旅游勝地和網紅打卡點,為光伏發電站帶來了額外的收入來源。
太陽能光伏的各種應用為行業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也為中國實現工業轉型升級、調整能源結構、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推動節能減排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國的全方位發展源于科學家的頭腦,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堅持。科技創新推動著國家的繁榮,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引人矚目的成就。
從太陽能光伏領域的蓬勃發展,到清潔能源項目的宏大規劃,每一步都凝聚了人們的智慧和努力。
無論是科研領域的探索,還是基層百姓的奮斗,每個人都為中國的崛起貢獻著力量。
在全球舞臺上,中國正以嶄新姿態屹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