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晚間,億晶光電公告,公司預計2024年度實現歸母凈利潤-19億元到-23億元,與2023年度相比暴跌2894%~3482%。公告還提及,受光伏行業周期性影響,公司常州基地5GW PERC電池產能和滁州基地7.5GW TOPCon電池產能已經停產,公司組件產能利用率約40%。
虧損、停產加之前幾天的公司高管接連辭職,讓億晶光電再次陷入輿論焦點,寒冬之下億晶光電何去何從?
億晶光電由荀建華成立于2003年,主營業務為光伏電池組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11年11月,億晶光電借殼海通集團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專業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商,業內稱之為A股“光伏組件第一股”。
據了解,為了借殼上市,荀建華簽下了業績對賭協議,即億晶光電借殼后,2010年-2013年度的凈利潤要達到3.04億元、3.49億元、3.67億元及3.39億元,若無法達成,荀建華及其一致行動人將對海通集團進行補償。
而除第一年超額完成目標外,億晶光電2011年-2013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11億元、-6.88億元及6730.48萬元,最終未能達成業績對賭。
面對巨額補償,2017年1月,荀建華與深圳市勤誠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勤誠達投資”)等簽署協議,約定將其持有的20%股份以30億元的價格轉讓給勤誠達投資。
而在股權轉讓期間,億晶光電及荀建華還曾因信披違規被監管層處罰,荀建華本人被寧波證監局采取出示警示函的監管措施,后被罰款30萬元。
2019年5月,股份過戶完成后,荀建華在億晶光電的持股降至10.36%,而勤誠達投資在億晶光電的持股為21.65%,古耀明成為了億晶光電的實控人。
據了解,勤誠達投資(2023年3月更名為唯之能源)成立于1997年,主營業務是房地產開發,實控人為古耀明。
2020年12月,古耀明將勤誠達控股99%股權贈與兒子古漢寧。根據股權穿透,勤誠達控股持有勤誠達集團100%股權,而勤誠達集團持有勤誠達投資100%的股權。至此,億晶光電的實控人由古耀明變更為古漢寧。
天眼查信息顯示,荀建華自2011年起,擔任億晶光電董事長兼總經理。到了2017年,億晶光電董事長變更為荀耀(荀建華之子)。
2019年完成股權轉讓后,億晶光電董事長也由荀耀變更為李靜武,劉強任總經理,荀耀任董事。
在這一時期,億晶光電陸續出清156-158.75mm小尺寸老舊產能,有序擴張新產能,全面兼容210mm及以下規格產品。2022年10月,億晶光電滁州一期10GW高效N型TOPCon光伏電池項目動工,計劃2023年6月投產。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在唐駿任億晶光電總經理當年,億晶光電便扭虧為盈,實現營收98.76億元,歸母凈利潤1.27億元。2023年,億晶光電營業收入81.02億元,凈利潤0.68億元。而此前,億晶光電已連續虧損3年(2019年-2021年),虧損總額為15.58億元。
2024年4月,億晶光電總經理唐駿辭職,楊慶忠不再擔任董事長一職,劉強任億晶光電董事長兼總經理。
2025年1月18日,億晶光電公告稱,劉強辭去公司非獨立董事、董事長、戰略發展與ESG委員會委員及提名委員會委員職務,辭職后仍將擔任公司總經理職務,此外,孫鐵囤、張婷同日申請辭去第八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等職務,辭職后仍任公司副總經理。
億晶光電同日公告,公司控股股東深圳市唯之能源有限公司提名戴蘇河、趙爭良先生及霍智義為公司第八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
回看億晶光電的發展之路,可謂波折不斷。2011年上市不久后,迎來“光伏雙反”。而順應技術迭代大潮擴產之后,又陷入產能過剩泥淖,市場競爭加劇,產業鏈價格持續下跌。
繼2023年的小幅盈利之后,億晶光電2024年前三季度總虧損約5.72億元,結合此前2024年度預虧公告,僅第四季度億晶光電虧損13.28億元至17.28億元,單季虧損是前三季度的2.3~3倍。
雪上加霜的是,億晶光電控股公司唯之能源所屬的勤誠達集團在房地產寒冬下同樣陷入困局。因替勤誠達集團進行貸款擔保,唯之能源在億晶光電持有的全部股權被凍結。
2025年1月15日,億晶光電公告稱,控股股東唯之能源持有的5470萬股無限售流通股將于2025年2月11日至2月12日被司法拍賣,涉及股份占其所持股份的21.48%,占公司總股本的4.61%。目前,唯之能源合計持有公司2.55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1.47%。若此次拍賣完成,唯之能源將持有2億股,占比下降至16.86%。
公告指出,盡管唯之能源的股份被輪候凍結且全部參與拍賣,但控股權和實際控制人不會因此發生變化。若后續唯之能源的其他股份也被拍賣,可能會對公司的控制權和股權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結合不久前唯之能源提名的非獨立董事候選人戴蘇河為現任呼和浩特市城鄉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呼和浩特城市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等職務,業內人士推測呼和浩特市國資局或將入主億晶光電。不過,上述推測尚未得到證實。
成立至今20余年,億晶光電是否會三易其主,又能否成功穿越第四次行業周期,或許很快將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