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Shushu,編輯:Tang,原文標題:《光伏大變天:上游漲價,下游出口將被限制?》,題圖來自:AI生成
1月8日,硅業分會發布當周多晶硅價格,成交價環比上漲2%以上。這是繼去年12月25日以來,硅料連續第二次漲價。
1月9日,硅片也迎來了好消息。硅業分會發布當周硅片價格,N型G10L和G12R單晶硅片成交價漲幅均達7%以上,另外,N型G12單晶硅片成交均價漲至1.55元/片,漲幅達9.15%。
同日,各尺寸光伏電池片的報價也有所上漲。M10單晶TOPCon電池片成交價漲至0.29元/W,環比漲幅達1.75%。
1月9日,三峽集團2024年光伏組件框架集中采購開標,采購型號為580Wp及以上N型TOPCon組件,29家企業參與投標,最高報價0.751元/W,整體均價為0.7012元/W。
整體來看,行業對于去年11月將組件最低報價提升至0.69元/W的標準已基本達成共識。
那么,這些種種“新的轉機”究竟是狼來了的故事,還是光伏拐點已提前到來?“環球零碳”將從利好消息、行業基本面、最新政策等方面來分析。
光伏產業鏈價格越來越低的根本原因是行業產能過剩,因此,存量產能出清是光伏健康發展的關鍵。
我們看到,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國家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對光伏過剩、價格內卷進行頂層指導并提出改革政策,引導企業達成共識、穩住全產業鏈。
先是光伏行業協會統一招標底價0.68元/W,后又將其提升至0.69元/W,并指出低于成本投標中標涉嫌違法。
沒多久,11月20日,工信部對《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和《光伏制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修訂,引導光伏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避免低水平重復擴張。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由原20%提升至30%。
其中,在針對光伏制造項目電耗方面要求,現有多晶硅項目還原電耗小于46千瓦時/千克,綜合電耗小于60千瓦時/千克,新建和改擴建多晶硅項目的還原電耗、綜合電耗小于40千瓦時/千克、53千瓦時/千克。
一般來說,硅料的擴產周期在18~24個月,而硅料下游的硅棒/硅片、電池擴產周期為6~9個月,組件只要3~6個月。
硅料的擴產周期遠大于下游環節而導致企業往往超前布局產能,然而當下游需求跟不上時,硅料環節就會出現供過于求,價格下降,繼而也影響全產業鏈產能和價格。
如果硅料提前限產且抓緊出清,供給端就得到控制,光伏產業鏈過剩的情形也迎來極大的改善。
因此,去年12月底開始,協鑫科技、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等多個頭部光伏多晶硅廠商宣布限產。
其中,通威股份安排旗下(永祥股份下屬云南通威高純晶硅有限公司、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四川永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4家高純晶硅生產公司技改及檢修工作,階段性有序減產控產。
大全能源則啟動對新疆及內蒙古生產基地高純多晶硅產線的階段性檢修,對部分產線進行有序減控產。
據統計,2024年12月我國多晶硅產量為10.38萬噸,環比減少22.10%。根據企業排產情況,預計今年1月多晶硅產出9.8萬噸左右,環比下降約5%。各大廠商的目標是將今年前期的月產量控制在9萬噸以下。
相關人士表示,本次減停產可能會持續至2025年1季度末,從1月8日公布的價格來看,該行為確實開始使硅料價格攀升。
中信建投預測,硅料庫存將在2025年Q4~2026年上半年回到1個月以內。
硅業分會統計,去年11月國內硅片產量41.47GW,環比下降4.91%,減量主要來自兩家一線GW;增量來自一體化企業,增量合計約0.5GW。減量超過增量使硅片供應量呈持續減少趨勢。
硅片經歷過去幾個月的去庫后,當前庫存已處于較低水位,庫存壓力明顯減輕。光伏產業鏈人士表示,在2024年12月,光伏電池片庫存已基本消化殆盡。
1月以來,正是硅片庫存偏低、行業開工率處于低位、節前備貨需求集中釋放,帶動了硅片和電池片的漲價。
雖然在產業鏈末端的組件價格波動變化沒那么大,但隨著供給端收縮,光伏行業的拐點有望提前出現。
國金證券預測,光伏主產業鏈盈利拐點最快有望在2025年二季度到來,預計大部分標的后續將呈現“波動上行”趨勢。
然而,當所有光伏從業者還在為產業鏈價格內卷而苦惱時,產品的出口要求也變得更加嚴格。
1月6日,商務部出臺《光伏組件出口產品低碳評價要求(征求意見稿)》,提出光伏組件從搖籃到大門的碳足跡低于415kgCO2/kwp的可認定為低碳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由商務部發布的外經貿行業標準,針對的就是產品出口,也就意味著要在光伏產品出口前先由國家淘汰一批產品。
按照編制組所說,該限值是在調研26個光伏組件產品(碳足跡分布在330~815 kgCO2/kWp之間)的基礎上確定的,約為調研樣本的前40%水平,只有11個樣本滿足要求。
由此可見,這個限值還是很嚴格的。一旦某家的光伏組件碳足跡高于這個閾值,其產品在出口時將會受到很大影響。
在光伏產業鏈產能過剩,亟需出清的當下,又遇上產品不讓出口,對企業而言簡直就是難上加難。
愛康科技、億利潔能、首航高科、東旭光電先后退市,金剛光伏、ST嘉寓、ST中利等企業進入破產程序,皇氏集團、陽光中科、交建股份、向日葵等等一眾光伏新晉玩家相繼出局……
1月14日,有著A股“光伏第一股”之稱的億晶光電發布2024年業績預告稱,其預計2024年歸母凈虧損19.00億~23.00億元,與上年同期盈利0.68 億元相較將出現虧損。
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光伏行業擴建產能加速釋放,市場競爭加劇,產業鏈價格持續下跌,行業整體毛利及盈利水平下降。
隨著一批又一批老牌光伏企業在低價中虧損倒下,國家防止內卷的意圖也愈發明確,杜絕不能帶來效率提升和技術進步的無意義“內卷”。
2025年以來,為整治“內卷式”競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場監管總局等有關部門密集發聲。
其中,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還發布了《如何應對中國產業內卷式競爭》專題報告,指出各級各地政府競相實施的以財政資金補貼為主的招商引資政策和產業培育扶持政策等手段,是導致多數行業內卷式競爭機制產生的核心原因。
因此,國家提出看似“對內開刀”的光伏碳足跡門檻,只是防止內卷的小小一步,目的是讓企業關注自身產品,只有技術降本、技術降碳才能為產品帶來競爭力,一味低價只會導致整個光伏產業水平下降。
在“防止內卷”的國家頂層指引下,從防低價到降碳排,一切信號都在指向一個新的光伏格局,是迎來持續復蘇,還是在大浪淘沙后重塑格局?時間將給出答案。
[2]老汪聊碳中和:415kgCO2/kwp,光伏組件或成為首個因碳足跡影響出口的產品
[8]證券時報:光伏大轉向!硅料企業全速減產,硅片庫存有望本月消耗完!價格見底了嗎?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云開(Kaiyun)云開(Ka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