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組件,即太陽能組件,是基于電池整合的具有封裝及內部聯結的,能單獨提供直流電輸出的、最小不可分割的光伏電池組合裝,是太陽能發電系統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太陽能發電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光伏組件是由高效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片、超白布紋鋼化玻璃、封裝膠膜EVA、透明TPT背板、鋁合金邊框、接線盒、光伏焊帶(涂錫銅帶)及硅膠組成,具有使用壽命長,機械抗壓外力強等特點。
光伏組件行業產業鏈上游包括光伏電池、EVA膠膜、接線盒、背板、匯流條、鋁合金、鋼化玻璃、硅膠、互聯條等各類原材料,以及焊接機、串焊機、層壓機、排版機等設備。產業鏈中游為光伏組件制備企業,包括焊接、疊層、層壓、EL測試、裝框、裝接線盒、清洗、IV測試、成品檢驗、包裝等環節。產業鏈下游為光伏組件應用領域,包括集中式光伏電站、分布式光伏電站、交通光伏等。
二、產業現狀:近些年,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光伏等新能源產業鏈發展的政策,重點指出要推動高效環保型及耐候性光伏功能材料技術研發應用,鼓勵開發先進適用的智能光伏組件,加快構建光伏供應鏈溯源體系,推動光伏組件回收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推動光伏產業綠色化升級。為我國光伏組件行業提供了明確發展方向,持續利好產業生態發展。例如,2023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開發先進適用的智能光伏組件,發展智能逆變器、控制器、匯流箱、跟蹤系統等關鍵部件;加快構建光伏供應鏈溯源體系,推動光伏組件回收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2023年1月,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薦先進固體廢物和土壤污染防治技術的通知》提出,重點發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退役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處理處置及資源化技術。
根據國家能源局公布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7.7億千瓦,同比增長48.3%,遠高于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的同比增長率14.1%。這意味著,我國在光電、風電等新能源領域的建設投入持續增加,新能源在全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正不斷提升。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領域的零部件環節迎來更多的投資機會和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我國光伏組件行業產能建立投入正不斷增加,云開全站Kaiyun平臺產業供應能力日益增強。據統計,2023年,我國光伏組件產能達920GW,同比增長66.7%;全國光伏組件產量達到518.1GW,同比增長75.8%,產業整體規模進一步擴大。
從進出口情況來看,2023年我國光伏組件出口額約為396.1億美元,同比下降6.5%。這也是近三年來首次出現出口額有所下降;全國光伏組件出口量約為211.7GW,同比增長37.8%。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我國光伏組件出口量占全國光伏組件產量的比例高達40.9%,組件出口量再創歷史新高。
從市場競爭情況看,2023年我國光伏組件行業出貨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依次為晶科能源、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通威、阿特斯、正泰、東方日升、一道、協鑫集成,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4%、12%、12%、9%、6%、5%、5%、3%、3%、3%。整體來看,國內光伏組件市場份額相對集中的由行業排名前十的企業占據,行業CR10達72%,與上年保持基本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行業排名前十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數據顯示,2023年行業CR5較上年下降了4個百分點,且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國產光伏組件企業在與通威、阿特斯等國外光伏企業的競爭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
近年來,我國光伏組件產量和出口量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隨著光伏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持續降低,光伏組件的產量有望進一步提升。同時,海外市場對光伏組件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在歐洲、亞洲和美洲等地,我國光伏組件的出口量將持續擴大。這種增長趨勢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將持續保持,為我國光伏組件行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此外,智能化、自動化生產線的引入也將進一步提高光伏組件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持續助力產業發展。
隨著光伏組件行業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一方面,國內光伏組件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企業需要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等方式來提高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國際市場上也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光伏組件企業,加劇了市場競爭。在這種背景下,光伏組件行業將出現整合趨勢,一些技術落后、規模較小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而具有技術優勢和規模優勢的企業將逐漸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新能源發展的政策,為光伏組件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綠色發展成為光伏組件行業的重要趨勢。光伏組件企業需要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加強環保意識和責任,推動綠色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可行性研究報告,簡稱可研,是在制訂生產、基建、科研計劃的前期,通過全面的調查研究,分析論證某個建設或改造工程、某種科學研究、某項商務活動切實可行而提出的一種書面材料。
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主要是通過對項目的主要內容和配套條件,如市場需求、資源供應、建設規模、工藝路線、設備選型、環境影響、資金籌措、盈利能力等,從技術、經濟、工程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比較,并對項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財務、經濟效益及社會影響進行預測,從而提出該項目是否值得投資和如何進行建設的咨詢意見,為項目決策提供依據的一種綜合性的分析方法。
可行性研究具有預見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學性的特點。可行性研究報告是確定建設項目前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工作,是在投資決策之前,對擬建項目進行全面技術經濟分析論證的科學方法,在投資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對擬建項目有關的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等進行調研、分析比較以及預測建成后的社會經濟效益。
此類研究報告通常要求市場分析準確、云開全站Kaiyun平臺投資方案合理、并提供競爭分析、營銷計劃、管理方案、技術研發等實際運作方案。
此文件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和《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而編寫,是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立項的基礎文件,國家發改委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核準、備案或批復,決定某個項目是否實施。另外醫藥企業在申請相關證書時也需要編寫可行性研究報告。
商業銀行在貸款前進行風險評估時,需要項目方出具詳細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對于國內銀行,該報告由甲級資格單位出具,通常不需要再組織專家評審,部分銀行的貸款可行性研究報告不需要資格,但要求融資方案合理,分析正確,信息全面。另外在申請國家的相關政策支持資金 、工商注冊時往往也需要編寫可行性研究報告,該文件類似用于銀行貸款的可研報告。
主要用于進口設備免稅用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申請辦理中外合資企業、外資企業項目確認書的項目需要提供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企業在實施走出去戰略,對國外礦產資源和其他產業投資時,需要編寫可行性研究報告報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或省發改委,需要申請中國進出口銀行境外投資重點項目信貸支持時,也需要可行性研究報告。
企業為獲得政府的無償資助,需要對公司項目進行策劃、設計、技術創新、技術規劃等,編寫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包含管理團隊、技術路線、方案、財務預測等,是政府無償資助的項目申報的主要依據。
可行性研究報告分為:政府審批核準用可行性研究報告和融資用可行性研究報告。
(1)審批核準用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側重關注項目的社會經濟效益和影響;具體概括為:政府立項審批,產業扶持,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組建公司、征用土地。
(2)融資用報告側重關注項目在經濟上是否可行。具體概括為:銀行貸款,融資投資、投資建設、境外投資、上市融資、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等各類可行性報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