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糾正超低價中標亂象,推動光伏行業進一步自律,光伏行業協會此前呼吁企業依法合規參與市場競爭,并調研公布了組件招標0.68元/W的成本線。
低于0.68元/W即為低于成本“違法”投標?即便如此,實際招標中很多企業并未遵守。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獲悉,12月9日,中國電建集團2025年度光伏組件框采開標。本次集采總規模51GW,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集采訂單,其招標價格具有象征性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集采分成三個標段。TOPCon組件的兩個標段中,有超過1/3的報價低于0.68元/W,最低報價為0.62元/W。
在光伏全行業反“內卷”成共識之際,仍有很多企業“我行我素”,或令行業走出低谷更為艱難。
今年以來,光伏行業籠罩在產能過剩、低價競爭的陰影之下。在日前舉行的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稱,今年以來產業鏈價格降幅明顯,其中多晶硅價格下滑超35%,硅片價格下滑超45%,電池片、組件價格下滑超25%。
光伏產品價格被認為已經跌破成本線,多數光伏企業都在“虧本經營”,多名光伏大佬都曾表示過現在是“賣的越多,虧得越多”。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日前在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說,“現在行業普遍失血,沒有任何利潤,毛利率極低。那么請問你拿什么資源、拿什么經費來創新?”,“現在有企業低于成本價投標,這無異于‘自殺’。”
為讓光伏產業盡快走出低谷,今年以來,全行業嘗試各種努力,困境求生。在剛剛結束的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牽頭33家企業召開促進光伏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專題座談會。有傳聞稱,在此次座談會上,33家企業簽署了自愿控產的自律公約。這也是自10月以來,光伏行業召開的數次自律座談會之一。
然而,一邊是33家企業簽署自律公約,另一邊卻是眾多企業仍在集采招標中低價競爭。
今年10月18日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發文稱,低于成本投標中標涉嫌違法。基于綜合調研,協會經測算后,給出了N型M10雙玻光伏組件生產成本價為0.68元/W。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認為,0.68元/W的成本,已經是當前行業優秀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前提下的最低成本(11月上旬更新的成本為0.690元/W)。
對于上述舉措,有業內人士認為,光伏行業協會是自律性組織,并沒有強制性劃定最低成本價數據的權限,更多是指導意義。
即使如此,0.68元/W的成本價“紅線”,也起到了延緩組件價格下跌趨勢的作用。在協會發文之后的集采招標中,報出低于0.68元/W價格的企業占比一直很低。例如10月22日公布的中節能2024年度光伏組件框架協議采購開標中,13家投標企業中,Kaiyun只有2家報價低于0.68元/W。
僅一個多月過去,低價競爭卻再度襲來。此次中國電建的集采開標,共有53家企業參與TOPCon標段競爭,除1家企業報價錯誤外,還有19家企業報價低于0.68元/W。
不過,此次集采開標只是“框架標”,報價并非最終中標價格,仍將有一輪二次競標。
無論未來在光伏招投標出價方面能否真正形成自律,企業必須意識到,中國的光伏市場環境已經發生變化,低價競爭未必一定能夠贏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