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012.SH)12月10日公告,鑒于全行業階段性虧損及供需嚴重錯配現狀,決定將蕪湖(二期)年產15GW單晶組件項目(下稱蕪湖組件項目)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時間從2024年12月推遲到2026年6月。
2023年5月,將原計劃投入2021年度可轉債募投項目寧夏樂葉年產5GW單晶高效電池項目(一期3GW)建設的募集資金10.8億元,變更用于投資建設蕪湖(二期)年產15GW單晶組件項目。但截至今年10月底,該項目未投入使用募集資金。該公司解釋稱,受到光伏行業周期性供需錯配的影響,產業鏈價格持續下行,行業整體開工率不高,且公司組件環節產能相對富余,因此謹慎使用募資,并對上述蕪湖項目進行了重新論證。
稱,光伏產業鏈價格自2023年以來出現大幅下跌,根據PV InfoLink發布的數據,2024年第三季度PERC單晶組件(182*182-210mm Mono-facial)價格為0.737元/瓦,較2022年第四季度價格下跌62%。基于光伏行業當前供需失衡的周期性調整和供給側產能出清時間的不確定性,結合公司發展戰略及現階段的實際經營情況,若繼續推進蕪湖組件項目,收益短期內將存在不確定性,擬在不改變募投項目的投資內容、投資總額、實施主體的前提下推遲建設。
澎湃新聞注意到,今年以來,光伏新建產能延期甚至終止的情形屢見不鮮,全產業鏈各環節廠商紛紛調整募投項目推進節奏,將原定2024年內投產的項目延期至2025或2026年。
龍頭企業中,天合光能(688599.SH)于今年9月宣布將募投項目“年產35GW直拉單晶項目”中的二期15GW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日期由2024年12月延遲至2026年6月。公司解釋稱,在行業波動下已減緩該募投項目的實施進度,“相對輕資產的運營模式使得公司具備更強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來面對行業供需和價格的周期性波動。”
目前,光伏產業鏈價格底部已經明確,但真正的拐點和產能出清時間表仍不清晰。業內較為普遍的觀點是,行業整體回暖要到2026年。
除了行業現狀使然之外,隆基綠能該組件項目延期或還與其HPBC產品的擴產策略有關。
有業內人士對澎湃新聞分析稱,隆基暫停該項目可能源于其戰略上輕資產運營的深化,以合資和技術授權等方式、輕資產實現產能擴張,既節約自投成本,又能實現BC產能的快速放量。
此前,隆基綠能與宜賓英發德耀科技有限公司、宜賓高新區三方達成年產16GW HPBC片項目戰略合作,還與金陽新能源(間接全資附屬公司金陽(泉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鉅能電力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合資公司生產H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