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而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主要由太陽電池板(組件)、控制器和逆變器三大部分組成,主要部件由電子元器件構成。
光伏產業鏈主要包括硅料、鑄錠(拉棒)、切片、電池片、電池組件、應用系統六個環節,結構完整。
上游為硅料、硅片環節;中游為電池片、電池組件構成的晶硅組件以及薄膜光伏組件環節;下游為應用系統環節,主要涉及逆變器和光伏發電系統。
主要產品是中游組件的原材料,包括硅片/銀漿/純堿/石英砂等。中游主要為構建光伏電站所需的組件和部件,包括太陽能電池生產光伏發電組件封裝等環節。
其中,電池是中游光伏組件成本中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占比超過50%,其次是占比12%的邊框、8%Kaiyun的玻璃、5%的膠膜、4%的背板、4%的焊帶等其他組件。下游為光伏的應用領域,主要是光伏電站的搭建、系統集成與運營。
我國光伏行業歷經近50年的發展,從補貼走向平價上網。未來雙碳目標將持續推動光伏產業發展。
標志著我國光伏行業的初步發展。2008年以前,我國光伏組件產品80%出口至歐美市場,而國內的裝機容量微不足道。零散的項目主要為政府項目,通過建設資金補助方式支持光伏發展。
國家各部門出臺一系列光伏產業支持政策,主要以電價補貼代替資金支持。隨著FIT(上網電價補貼)的普遍落地,為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更為直接和有效的激勵。在這一Kaiyun過程中,逐步奠定了中國光伏行業的全產業鏈全球領先的基礎。
以2018年的531新政為標志,政策由單一的電價補貼,調整為以競價和控制電價補貼年度總額為主的多元化支持機制,光伏產業逐步擺脫對補貼的依賴。
進入 “十四五”期間,光伏不僅在我國能源結構轉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也成為實現雙磚目標的重要力量。對于集中式光伏而言,國家重點推動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區的大型風光基地建設,并謀劃海上光伏項目的啟動。對于分布式光伏,國家陸續出臺“整縣推進”等政策,并開展上網承載力提升措施的評估,全面促進光伏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光伏新增井網容量大幅增加。2018-2023年,我國光伏發電累計并網容量始終保持增長趨勢,2023年我國光伏發電累計并網容量達608.92GW,新增并網容量達216.30GW,同比增長首次超過100%,高達147.45%。
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新增并網容量分別占比55.48%和44.52%。2023年新增并網光伏發電容量達到了216.3GW,其中集中式光伏電站新增了120.014GW,分布式光伏系統則新增了96.286GW。
2024年一季度集中式與分布式新增裝機分別占比48%與52%,其中分布式裝機中,工商業光伏裝機占比37%,戶用光伏裝機占比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