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界聚焦于組件功率數字的刷新時,行業內部正經歷著更深層的變革這場以效率突破為表象的技術革命,在全球光伏裝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中國
2月21日,通威股份公布的783.2瓦異質結組件引發行業震動,這項將量產轉換效率推至25.21%的突破,標志著光伏技術進入25%+時代。但值得關注的是,隆基同期推出的HPBC2.0技術卻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技術路徑背接觸電池架構。這兩種技術路線的并行,折射出中國光伏產業的技術多元化突圍戰略。
異質結技術憑借低溫工藝、高雙面率特性,在分布式場景優勢明顯;而背接觸技術通過消除正面柵線,在集中式電站更具性價比優勢。晶科能源研究院負責人向筆者透露:當前技術分化實質是企業根據自身產能結構和市場定位做出的戰略選擇,預計未來三年將形成3-4種主流技術并存的格局。
這種技術路線的分化正在重塑產業生態。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2024年TOPCon電池市占率達58%,而異質結和背接觸技術合計占比突破15%,較三年前提升12個百分點。技術多元化的背后,是企業在產能過剩壓力下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
中郵證券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光伏行業產能利用率已降至68%,但頭部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卻逆勢增長至5.2%,較三年前提升1.8個百分點。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市場表現,揭示出產業轉型期的深層矛盾
當前的技術競賽本質是產能優化的前置手段。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分析指出,每0.5%的轉換效率提升,意味著落后產能2-3年的技術代差。這種技術驅動的產能迭代,正在構建新的行業門云開(Kaiyun)檻。通威股份的10次效率紀錄刷新,實則是通過持續技術升級構筑護城河的市場策略。
市場機制正在發揮篩選作用。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Q4以來,已有23家中小光伏企業宣布產能調整計劃,而頭部企業的新增投資中,70%集中于N型電池、鈣鈦礦疊層等前沿領域。這種結構性調整預示著行業將從產能規模戰轉向質量效益戰。
在歐洲組件漲價信號頻現、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加碼本土制造的背景下,中國光伏企業正在醞釀第二輪全球化布局。與十年前單純的產品出口不同,本輪出海呈現出技術輸出+本地化生產的新特征。
晶澳太陽能在中東設立的技術共享型生產基地,創新性地采用技術授權模式;隆基綠能在北美布局的研發中心,則專注于開發適配當地電網特性的智能光伏系統。這種從賣產品到賣解決方案的轉變,正在重構全球光伏產業價值鏈。
值得注意的是,技術迭代正在重塑國際貿易格局。TV南德意志集團認證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的25%+高效組件可獲得歐盟碳關稅減免優惠,這使技術優勢直接轉化為貿易競爭力。據海關總署統計,2024年高效組件出口單價同比上漲8.3%,而傳統組件價格下降4.7%,印證了技術溢價的市場邏輯。
當光伏產業站在新的技術臨界點,這場效率競賽已超越單純的技術突破范疇,成為驅動行業穿越周期的重要引擎。從產能出清到技術出海,從效率紅利到質量紅利,中國光伏正在完成從世界工廠向創新策源地的蛻變。來源:NE-SALON新能薈LSH
2013-2024年我國光伏歷年新增裝機路線年的德國企業,為什么要把光伏業務甩賣給中國?
行業報告 2025年光伏行業年度策略報告:底部夯實,拐點已至,靜待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