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開始,新能源產業在民企間便拉起了“反內卷”橫幅,直到最近,這場“反內卷”行動逐漸進入高潮,且終于有了實質性進展,卻遭到越來越多人質疑。
“反內卷”行動的起因是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后產能退出渠道。
這是“內卷式惡性競爭”第一次出現在高層正式會議中。這里,內卷被比較清晰地定性為惡性競爭,極具殺傷力。
很多人都知道競爭本身并無過錯,但惡性競爭會嚴重扭曲市場機制,從而破壞市場經濟的公平和效率。
縱觀中國新能源產業,光伏、風電、儲能、動力電池在這場“內卷式惡性競爭”中無一幸免,并且已進入“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境地:光伏組件價格一年暴跌超50%,風電主機價格較2020年銳減近65%,儲能電芯價格2年之內降低60%多
10月1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聯合16家光伏頭部企業召開“防止惡性競爭”座談會,達成共識強化行業自律,并發布光伏組件最低成本價0.68元/W,明確低于成本投標中標涉嫌違法,為價格競爭劃定紅線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包括遠景能源和金風科技在內的12家風電整機商簽訂《中國風電行業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環境自律公約》,并在一個月后,40家風電企業又提出“依法依規制定低價競爭行為的認定標準及處罰辦法”。
11月18日,鋰電行業組織召開“防止惡性競爭”座談會,提出產業鏈企業從價格競爭轉變為價值競爭等倡議。
12月6日,據報道,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也將召開“新型儲能防止行業內卷式競爭閉門研討會”。
然而,僅僅依靠“自律”,就能徹底解決當前風光儲產業所面臨的非理性競爭頑疾嗎?
對于此,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從企業聯合呼吁自律出發,想要根本上解決問題,這需要打一個問號。
因為一些大型頭部光伏企業,其實是希望通過價格戰來提高準入門檻,雖然產品業務利潤微薄或不賺錢,但因為融資成本低,產能具有規模效應,低價策略可以把更多競爭對手排擠出市場。
那么,當低價成為一些企業的生存策略的時候,這場新能源行業“自律”行動下,究竟有多大成效?最終將會拯救誰?
很多人認為,“自律”行為只是第一步,但“自律”到一定程度后,當企業涉及生死存亡或現金流問題時,可能放棄共同行為準則。
在約束性行為準則下,新能源產業更需要關于自律的實質性舉措。為此,價格自律又邁向了產能配額和產能管控。
12月5日,據界面新聞報道,在2024光伏行業年度大會期間,業內數家光伏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聯合簽署自律公約的基礎上,就控產相關內容進行了商討。
參與的企業有隆基、協鑫、晶科、晶澳、天合、正泰、一道新能、愛旭、東方日升、捷泰、通威等。
市場消息稱,行業內占據至少80%-90%產能的廠商已達成配額協議并簽字。
一位光伏企業高管透露:“各企業將從下個月起執行配額制度,對產能進行嚴格管控。”
據了解,相關配額依據今年各家企業的出貨量,以及產能所制定,其核心目標是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和穩定價格,實現2025年硅料、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等產業鏈主要環節的供需平衡。
從今年10月光伏打響“反內卷”第一槍以來,央國企光伏組件采購投標價格與中標價格的平均水平都有所企穩。
以中節能的2024年度光伏組件框架協議采購項目為例,總規模為2.5GW,共有13家企業參與投標,其中11家企業平均單價不低于行業協會測算的0.68元/W成本價。
從入圍結果看,報價居于0.680-0.703元/W之間,低于0.68元/W的投標單位未能入選。
可見央國企及組件企業在價格方面已達成一定共識,光伏各產業環節的平均價格走勢也趨于穩定。
同時,2024年前10個月國內投產、開工、規劃光伏上下游項目數量下降超過75%,近期也沒有出現大規模擴產跡象。
國金證券認為,目前有望在2024年年底至2025年年初期間加速落后產能出清,顯著的產業鏈盈利拐點最快有望在2025年第二季度到來,預計大部分標的后續將呈現“波動上行”趨勢。
因此,在這場“反內卷”行動中,光伏全行業都將受益。然而,有業內人士認為,它將以最快的速度拯救那些最激進的光伏公司,例如硅片環節的TCL中環、電池環節的鈞達股份等。
坐擁大量庫存和有息負債的TCL中環,今年三季度財報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281.5%,營收與利潤舉步維艱,如果行業再沒有好轉,崩盤一觸即發。
若行業執行配額制度,TCL中環的庫存可能“不再危險”,虧錢也會相應減少,再依靠本身優秀的成本控制能力,也許能馬上度過危機。
因此,不少企業將在這場行動中被拯救。而有人認為,在光伏企業過多的市場中,一些落后企業被淘汰出局的進程也減緩了。
其實并不是,在配額制度下,光伏企業的市場份額被具體化為“額度”,如果龍頭企業想要進一步擴大市場占有率,最有效的方式是通過兼并收購其他企業來獲取其“額度”。
所以,配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將賦予行業兼并重組的內在利益驅動力,從而減少光伏企業數量,使得資源更加集中。
而在此之前,就有TCL中環、通威、協鑫能科、易成新能、金剛光伏、奧特維等11家企業,已經完成超62億元的股權收購交易。
從這一層面來看,配額制度的實行,也許將在2025年出現更多“大魚吃小魚”的場景。
從低價公約,到產能配額制,光伏的反內卷,也遭到業內人士的質疑,認為這是否回到了計劃經濟時代?
通過配額制來限制產能,是不得已而為之,雖然短期可以穩定市場價格,但負面影響也非常明顯。
光伏產業鏈較長,各環節之間相互依存度較高。實行產能配額協議可能會打破產業鏈原有的供需平衡和協同關系,容易造成供應短缺風險。
在需求旺季,如果因為配額限制導致產能無法及時釋放,可能會出現產品供應短缺的情況,影響市場需求的滿足,進而對下游應用市場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制約,如延緩一些光伏電站項目的建設進度。
長遠看,如果配額分配不合理,有的企業會獲得過多的配額,而另一部分企業會因缺少配額產生重大影響,并可能引發股價和融資環境的變數。
例如,某公司正在融資,配額生產會導致其2025年財務數據發生變化。若該公司已與融資方或銀行信貸機構達成2024年承諾,后者可能重新評估融資或借貸的可行性。此外,現有股東方也可能對配額方案提出異議。
另外,有能力的企業也許更希望大幅提升產能和開工率,通過充足且具價格優勢的訂單實現合理排產,在開工率與出貨量間動態調整。這些企業是否會嚴格按照配額制執行,仍是未知數。
因此,配額制怎么分配執行,由誰來分配?產業鏈的各環節怎么協調?執行過程中又該怎么監管?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個難關。
正如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所說,行業自律的形成的確存在一定難度,經營主體過多,協調自律的難度和壓力會非常大。
中國電力網于1999年正式上線運行,是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主辦的全國性電力行業門戶網站。云開全站Kaiyun平臺云開全站Kaiyun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