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美國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基于此,中國出口美國的光伏產品最高關稅升至60%。
回顧2024年,海外市場風雨如晦,貿易壁壘層出不窮,美、歐等國對中國光伏連揮關稅大棒,反傾銷調查和加稅政策幾乎貫徹全年——
3月,印度、土耳其先后發布通告,對部分特定中國產光伏產品加征關稅,印度決定繼續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用EVA膠膜征收為期5年的反傾銷稅,土耳其裁定對原產于中國并經由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克羅地亞及約旦五國出口至土耳其的光伏電池、組件征收25美元/平方米反傾銷稅。
4月,歐盟對中國光伏企業展開反補貼調查,還更新了所謂“中國經濟扭曲報告”,稱中國光伏、風電、電動汽車等新能源產業存在國企占比高、政府干預多等問題。此后數月,歐盟、美國對中國及東南亞光伏產品持續展開調查。
5月,美國發布對中國產品加征301關稅四年期復審結果,光伏電池、組件產品關稅從25%加碼到50%,9月末正式生效;6月初,美國對東南亞四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光伏產品的“反規避”關稅豁免結束;11月29日,美國宣布四國反傾銷稅率范圍在0—271.28%,最終結果將在2025年年中公布;12月,美國宣布將根據301條款提高對自中國進口的太陽能晶片、多晶硅和部分鎢產品的進口關稅,晶片和多晶硅的關稅稅率將提高到50%。
可以看出,上述國家對中國光伏加征關稅的產品范圍已經從電池、組件擴展到硅料、硅片甚至是EVA膠膜等輔材,地域范圍也從中國本土產能逐漸擴散到東南亞等更多國家。
面對如此猛烈的圍追堵截,中國光伏企業迅速調整海外產能布局,規避關稅風險的同時也在不斷開拓新興市場。光伏們梳理光伏企業出海建廠數據后發現,2024年,共有22家企業出海建廠,項目總量30個,地域覆蓋6大洲(南極洲除外)、18個國家,涉及產能超過156GW。
整體來看,在美國的最新關稅政策以及未來可能導致覆蓋面擴大的風險之下,考慮到地緣政治風險問題,中國光伏企業出海設廠的范圍從傳統的東南亞四國開始轉向中東及美洲地區。隨著晶硅主產業鏈的出海設廠,相關配套的輔材廠家也在探索海外建廠的可能性。
從覆蓋地域來看,2024年,中國光伏的產能出海已經覆蓋全球,30個項目覆蓋6大洲18個國家,其中,亞洲9個國家、19個項目;歐洲3個國家3個項目;非洲2個國家3個項目;北美洲1個國家3個項目;南美洲、大洋洲各1個國家1個項目。
進一步細分區域來看,上述30個項目中,分布在中東國家的項目是11個,占比36.67%,東南亞國家的項目是10個,占比33.33%,其他地區項目綜合是9個,占比30%。也就說,2024年的中國光伏產能出海版圖上,中東、東南亞和其他地區已經“三分天下”,漸成鼎足之勢。
值得注意的是,超過7成的項目是在2024年6月份之后陸續公布的,這基本與海外關稅政策加碼的時間相吻合,從上表也可以看到,中東市場的項目布局快速超過東南亞。
實際上,近兩年以來,海外關稅政策持續收緊,對于中國光伏企業來說,出海設廠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但海外建廠需要綜合考慮地緣政治風險、產業配套、電力供應以及人工成本、當地的政策要求、可能涉及的關稅風險等,對于企業來說,決策難度較大,由此海外產能的落地進度與效率要遠低于國內。
從產業鏈分布來看,電池、組件環節出海建廠的項目數量最多,達到17個,占比56.67%,產能規模超過110GW,單體規模超過10GW的項目共有4個,分別是晶科能源的沙特10GW電池+10GW組件項目、鈞達股份的越南14GW光伏電池生產基地、鈞達股份的阿曼10GW高效光伏電池項目、秦能光電的阿曼8GW組件+2GW電池項目。
電池、組件是目前各國關稅針對的重點產業鏈環節,為了規避關稅風險,2024年,電池、組件產能出海市場最為分散,晶科、晶澳、天合等13家企業,在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等4大洲、11個國家設立工廠。
輔材環節的產能出海共有6個,涉及逆變器、光伏玻璃、支架,投資金額最高的項目都在馬來西亞,一個是旗濱集團在馬來西亞的光伏玻璃工廠,投資約116.48億元;另一個超過百億元投資的是德業股份的馬來西亞生產基地,主要生產逆變器和儲能電池。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專門針對輔材的關稅并不多見,且暫未波及東南亞及中東地區,所以當下輔材出海的市場仍以亞洲為主。
硅料硅片環節的項目共有5個,出海市場以中東地區為主,最大的項目是TCL中環在沙特建設目前海外最大規模的晶體晶片廠,產能規模20GW,投資額約151.31億元。協鑫科技在阿聯酋投建的全球最大顆粒硅項目,產能12萬噸,以及青海麗豪在非洲安哥拉設立的多晶硅廠,產能15萬噸,這兩個項目的投資金額也都在百億元人民幣左右。
單獨的海外電站投資,只有賽維集團一家,11月份簽署伊朗光伏電站合作項目。此外,諾成光伏在塞爾維亞的1GW太陽能組件工廠+200兆瓦太陽能發電站項目中,包含了電站項目;紅獅集團印尼光伏一體化工業園區也包含了一個2GW 的光伏發電廠。
值得一提的是,紅獅集團印尼光伏一體化工業園區是2024年唯一一個海外投資的光伏一體化項目,也是2024年度單體規模最大的海外投資(364.97億元),紅獅集團計劃在印尼分階段投資 50 億美元(約 364.97 億元人民幣)建設工業園區。該園區將涵蓋硅、多晶硅、電池及組件的生產,并配套建設一座 2GW 的發電廠。
從出海企業來看,晶科、晶澳、TCL中環等一體化龍頭以及鈞達股份、協鑫科技、旗濱集團和中信博等細分產業鏈龍頭仍然是出海主力軍。
比如,海鉅星,在2024年有硅片、電池、組件、輔材4個項目取得進展——7月,印尼3GW硅片廠開工;8月,泰國8GW電池生產基地項目的一期3GW首片下線GW組件制造項目簽署合作備忘錄;老撾一期7GW鋁邊框及支架項目奠基。官網資料顯示,海鉅星成立于2019年,總部位于新加坡,此前為光伏材料貿易商,近年轉變為光伏產品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主要經營海外市場為主。
再比如紅獅集團,是水泥行業的龍頭企業,在2024年跨界光伏,并在年末貢獻出2024年度單體規模最大的海外投資。
從“中國造、海外賣”到“中國造、全球賣”,再到“全球造、全球賣”,光伏出海經歷了最初的產品出海,現在的產能出海,也終將經歷未來的人才、服務、經營管理出海,中國光伏出海的征程才剛剛開始,由此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也將與行業發展相伴相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